辅助性智能沟通系统设计规范—遵循理论要素
孤独症作为一种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学习和适应性障碍,严重影响者患者在社会性组织中正常活动。其中,患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对其进行正常的人际交流、社会性组织行为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桎梏。为了改善患症儿童的语言交流障碍,智能沟通系统逐步发展成熟,这为患者提供了科学的交互训练方式。
随着相关配套技术的成熟,辅助性智能沟通系统的种类也很多,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是好的系统,业界公认的是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设计要素的。
1. 通过符号辅助沟通
智能沟通系统通常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来与使用者进行互动,在此过程中,融入含有特定意义或概念的符号,譬如图片、语音、反馈震动等,可以丰富沟通过程中的反馈感受。
2. 必要的特定辅具
针对特定的使用人群,智能系统需要提供必要的辅助沟通器具,例如电子反馈屏幕、智能反馈提示动作等。对于语言交流障碍的自闭症患者,还需提供更为专业化的信息采集与传递设备。
3. 简洁的操作与沟通技术
在使用智能沟通系统的过程中,考虑到使用者的相关缺陷,例如认知障碍,自闭及语言交流障碍,这些都会导致患者无法有耐心、有规范的使用系统,进而导致沟通失效。这种系统是失败的,特殊使用对象注定了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简洁的沟通与交互设计,这样才能有效引导患者,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
4. 合理的沟通策略设计
上述三种要素,即符号、辅具、技术是一个智能沟通系统的基石,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精心设计相关的交互沟通策略,来逐渐引导使用者。光有基本元素只是沟通过程的物理保障,还需要添加有效的精神引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