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认识资源教室,了解资源教室性质
普通学校兴建资源教室已被视为有效促进残疾儿童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近几年,资源教室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资源教室在我国还是新兴的事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积累都不够系统和成熟。对于大量新建的资源教室来说,建设思路模糊、运行效果不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对资源教室性质的理解出现偏差相关。
虽然教育部在2016年1月专门颁布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解读,在执行中极易出现对资源教室理解的偏离,导致资源教室建设或运行效果不理想,甚至变成资源浪费。
准确理解资源教室的性质是有效建设和充分发挥资源教室功能的基本前提。本文拟从当前资源教室建设中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出发,进一步讨论和厘清资源教室的性质。
资源教室首先要为残疾学生服务,不是面向全体学生。
资源教室为谁而建?谁可以进入资源教室接受专业服务,残疾学生?特殊需要学生?抑或所有学生?这一问题即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问题,似乎不言自明无须澄清。然而,在实践中却未必完全如此。
资源教室大量兴建之后,在普通学校中存在着一种服务对象界定模糊,甚至将服务对象盲目扩大的趋势。一种典型的论调是,“资源教室投入这么多钱,配置这么多资源,仅仅为学校里少数的几个残疾儿童,是否值得?”在这样一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学校在资源教室建立起来后,宣称将资源教室服务的对象直接面向普通学校里的所有学生,甚至将资源教室向所有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作为本校或本区域推进资源教室发展的重要成绩展现出来。将资源教室面向所有学生,这一貌似披上了“教育公平”外衣的口号是否合理呢?是否值得鼓励或提倡呢?
这一问题,实则是讨论我国资源教室建设的根本目的问题。能不能在理论层面弄清楚这一问题,将直接影响资源教室的定位与今后建设的方向。这又需回到我国资源教室建设简短的历程中来。资源教室并非中国本土的概念,而是受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融合教育实践影响,引介过来。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国际组织帮助下,我国曾有过资源教室的零星探索。21世纪之后,资源教室才逐渐被正式写入政策文本,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源教室建设步伐开始加快,并不断向其他区域扩展,对资源教室建设与运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开始增多。
从我国资源教室产生的初衷来看,它固然受到了西方教育发达国家融合教育实践的影响,但满足普通学校里残疾儿童少年的教育需求,是我国资源教室产生和快速发展的直接原因。它契合或呼应了当代中国随班就读发展对专业支持的要求与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的诉求。
而目前来看,我国随班就读虽已推进30余年,迄今却并未很好解决残疾儿童的融入问题,随班就读整体质量不高仍是当下我国推进融合教育所面对的一个现实状况。资源教室作为支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与功能也远未达到预期。在这样一种整体的现实状况下,资源教室目前还不宜向普通学校所有学生开放,成为一种公共的、面向全体的资源。
《建设指南》中明确指出,“资源教室是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也就是说,资源教室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服务对象依然是普通学校里少数的几个残疾儿童少年。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对资源教室服务对象的完全限定。理想状态下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可以涉及多种类型,它可以包括残疾学生、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甚至全体学生。但这些服务对象应是有明确的主次性和服务顺序的。目前来看,包括视障、听障、轻度智障以及自闭症、多动症等在内的残疾学生是资源教室首先应当服务的对象,现有条件下必须首先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这是一个基本前提。没有实现这样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无从考虑资源教室服务对象扩大化的问题。
因而,在资源教室还不能够很好满足残疾学生需要的现状下,盲目扩大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只会削弱甚至消解对差异的关注,从而偏离资源教室建立的初衷。
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的辅助机构,不是单独的安置方式。资源教室在普通学校中以何种方式运行?这是关于资源教室定位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残疾学生需要多长时间或什么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支持服务,全部时间还是部分时间?资源教室的使用意味着对残疾儿童普通班级学习时间的部分抽离,那么这种抽离的时间界限是多少?这些都是涉及如何定位与合理使用资源教室的现实问题。
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运行中很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就是资源教室的使用极端化,即过度使用资源教室,将学生大量时间安置于资源教室之中接受教育,或者是直接将资源教室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方式,希望通过资源教室这种专门设立的机构来解决普通学校里的残疾儿童教育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体系不完善,普通学校面对残疾学生时往往会束手无策,资源教室的建立似乎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一困境,成为解决残疾儿童教育问题的“钥匙”,以至于出现盲目将残疾儿童“推”入资源教室来单独实施教育的行为或观念。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教室原本是一个引入的概念,在推行时不可避免会受到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资源教室使用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对资源教室的定位模糊或模仿跟从。其中,我国台湾地区的融合教育会对我国大陆的资源教室理念和实践产生部分影响或冲击。
台湾地区的融合教育更倾向于使用“资源班”这一概念来表达将身心障碍学生放入普通学校的支持举措之一。但在实践方式上,“资源班”有着相对浓厚的台湾特色。台湾地区学者李皇明在其“国中特殊教育制度之研究--台湾与美国比较”研究中指出,与美国的特殊教育制度相比,美国特殊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原班级进行,只有部分时间至资源教室接受服务,而台湾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被抽离到资源班学习。
应该说,台湾的“资源班”更接近一种融合教育导向下介于特教学校与普通班之间的过渡式安置方式,它在普通学校中的定位以及实践方式与大陆目前的资源教室不能等同。
在台湾与大陆融合教育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忽视这些差异很容易导致大陆的资源教室在建设方向与实施模式上向台湾地区的资源班进行直接模仿,从而引发了对资源教室使用方式的过分强调。
从我国资源教室起源来看,资源教室始终是以随班就读辅助者的角色进入的。可以说,在我国如果没有实施随班就读,没有大量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就几乎不可能出现资源教室。资源教室的出现与随班就读的推进和残疾儿童的融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明确地指向残疾儿童少年并为其提供专业支持服务的。
换句话说,资源教室是随班就读的辅助机构,是为了让更多残疾儿童顺利融入普通学校而采取的设置于普通学校中的支持方式,是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环节,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安置方式。建设资源教室本身不是目的,通过资源教室让残疾儿童更好地融入普通班级才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将资源教室片面理解为教育安置方式,那么很容易就使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中重新陷入被隔离的境地,这与融合教育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正如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所倡导的:“只要可能,所有儿童就应一起学习。”也就是说,除非有必要,才会将儿童从普通班级里抽离出来。而资源教室就是作为这种“必要”情况下的角色才出现的。
资源教室是提供基本专业服务的场所不是全能式的独立机构资源教室究竟可以做什么?有了资源教室,是否意味着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又涉及对资源教室功能的理解问题。
显然,资源教室必须有其特定功能,这是它得以存在和推广的前提。然而,资源教室的功能是否有边界?换句话说,哪些是资源教室的特定功能,哪些是超出资源教室功能范围的?这是与资源教室定位与运作紧密相关的问题,模糊这一问题,将导致实践中将资源教室功能的扩大化甚至绝对化。随班就读推进这些年,由于大多数普通学校长期以来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在兴建资源教室后,资源教室往往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期待或要求,学校总是期望资源教室能够尽快有效解决当前残疾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缓解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压力。于是,在实践中资源教室的功能被一再扩大和拓展,资源教师承载的压力与任务也愈加繁重,似乎资源教室变成了解决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困境的最有效“钥匙”。
出现资源教室功能扩大化或绝对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资源教室片面地看作建立于普通学校之内、相对独立封闭的特殊教育服务机构,而割裂了资源教室与整个随班就读运行机制的联系。要理解资源教室的功能,必须从内外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资源教室自身的功能来看,它是在普通学校里为残疾学生及其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教师和家长,提供特殊教育专业服务的场所。《建设指南》总体概括了我国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目前应具备的功能或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但这里面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词语是“基本”,资源教室是一个为残疾学生提供基本教育、康复与支持性服务的场所。换言之,它在面对残疾学生所发挥的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功能时,是有限的、基础性的,它有特定的功能而非多功能甚至全能。这也意味着资源教室不必过于追求设施配备齐全,更无须在康复器具配备上与特殊教育学校看齐。对于资源教室所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依赖其他专业支持手段来合作与共同支撑。譬如,对于残疾学生的康复训练来说,资源教室应承担的是基础性的康复训练,而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等专业康复是需要依托其他机构或专业人员来完成的。
因而从外部视角来看资源教室,它是整个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组成环节之一。随班就读需要得到的支持应是多维度、多层面、多专业性的,包括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建立资源中心、提供巡回指导服务,医学、康复等专业的介入,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残联、卫生等多部门的合作等。资源教室仅是其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然,作为构成环节之一的资源教室,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还应是一个开放的合作平台。在各种专业力量为残疾学生提供支持的过程中,资源教室需要发挥中介作用来促进各类专业资源的有效进入,这是其功能上开放性的一种体现。
从随班就读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资源教室,就不能仅将资源教室视作一个普通学校内的相对孤立的支持手段而强加给其超出承载范围的功能。合理确定资源教室的功能边界,并尝试通过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整体建设,推进普通学校与普通教育的变革,才是为普通学校的残疾学生提供有质量教育的重要路径。
本文刊载于《现代特殊教育》2017年第8期,作者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研究所,210038。题图来自网络。